当前位置: 首页>经济 >

第二节 痞满55+5+

2023-07-09 09:41:43 来源:个人图书馆-源缘133

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

(本证有胸痞、心下痞等,心下即胃脘部。本节主要讨论胃痞。)

【文献摘要】7.8

《伤寒论》对本病论述颇详,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,升降失调,并拟定了寒热并用,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,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东垣《兰室秘藏》之辛开苦降,消补兼施的消痞丸、枳实消痞丸是后世治痞之名方。

《丹溪心法》“胀满,内胀而外亦有形;痞则内觉痞闷,而外无胀急之形。”

《景岳全书》“痞者,痞塞不开;满者,胀满不行。凡有邪有滞而痞者,实痞也;无物无滞而痞者,虚痞也。有胀有痛而满者,实满也;无胀无痛而满者,虚满也。实者,可散可消;虚者,非大加温补不可。”

《诸病源候论》“夫八否者,荣卫不和,阴阳隔绝,而风邪外入,与卫气相搏,血气壅塞不通而成否也。由忧恚气积,或坠堕内损所致。”hui4

《医学正传》“故胸中之气,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,故心下痞。宜升胃气,以血药兼之。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,则痞尤甚。痞甚而复下之,气愈下降,必变为中满鼓胀。”

《类证治裁》“伤寒之痞,从外之内,故宜苦泄;杂病之痞,从内之外,故宜辛散。…痞虽虚邪,然表气入里,热郁于心胸之分,必用苦寒为泻,辛甘为散,诸泻心汤之所以寒热互用是也。”

【病因病机】

1.表邪入里。外邪侵袭肌表,滥施攻里泻下,外邪乘虚内陷入里,结于胃脘,阻塞中焦气机,升降失司,胃气壅塞,遂成痞满。

2.食滞中阻。或暴饮暴食、或恣食生冷粗硬、或偏嗜肥甘厚味、或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,以致食滞胃脘,而成痞满。

3.痰湿阻滞。脾胃失健,水湿不化,酿生痰浊,痰气交阻于胃脘,则生痞满。

4.情志失调。多思则气结;暴怒则气逆;悲忧则气郁;惊恐则气乱等,造成气机逆乱,而生痞满。其中尤以肝郁气滞,横犯脾胃多见。

5.脾胃虚弱。素体脾胃虚弱,或饥饱不匀,饮食不节;或久病损及脾胃,则纳运失职,而生痞满。

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,实即实邪内阻,包括外邪入里、饮食停滞、痰湿阻滞、肝郁气滞等;虚即中虚不运,责之脾胃虚弱。

实邪之所以内阻,多与中虚不运,升降无力有关;反之,中焦转运无力,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。两者互为因果,如脾胃虚弱,健运失司,既可停湿生饮,又可食滞内停;而实邪内阻,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,终至虚实并见。

另外,各种病邪之间,各种病机之间,亦可互相影响,互相转化,形成虚实互见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,为痞证的病机特点。

总之,胃痞的病位在胃,与肝脾有密切关系。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,升降失司,胃气壅塞,而生痞满。

【临床表现】。

【诊断】(胃痞)

1.以胃脘痞塞、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。其痞按之柔软、压之不痛、视之无胀大之形。

2.常伴有胸膈满闷、饮食减少;得食则胀、嗳气则舒等症。

【鉴别诊断】

1.胃痛。胃痛常兼胀满,胃痞也时有隐痛。胃痛以疼痛为主,胃痞以痞塞满闷为主;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,胃痞者则无压痛。

2.鼓胀。鼓胀与胃痞均有胀满之苦,早期易与胃痞混淆。鼓胀腹部胀大膨隆,胀大之形外现;胃痞则自觉满闷痞塞,外无胀大之形。鼓胀按之腹皮急;胃痞胃脘部按之柔软。

3.胸痹心痛。胸痹心痛可有脘腹满闷不舒,而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。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、心脉瘀阻、或心脉失养为患,以胸痛、胸闷、短气为主症,伴有心悸、脉结代等;而胃痞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,多伴饮食减少、得食则胀、嗳气则舒等。

【辨证论治】

辨证要点

寒热。痞满绵绵,得热则舒,遇寒则甚,口淡不渴、苔白、脉沉者,多为寒;痞满势急,胃脘灼热,得凉则舒,口苦便秘、渴喜冷饮、苔黄、脉数者,多为热。

虚实。痞满时减复如故、喜揉喜按、不能食或食少不化、大便溏薄、久病体虚者,多属虚;痞满持续不减、按之满甚或硬、能食便秘、新病邪滞者,多属实。

(痞满寒热虚实的辨证,还应与胃痛互参。)

治疗原则

分证论治

『实痞』

·邪热内陷

症状:胃脘痞满,灼热急迫,按之满甚;心中烦热、咽干口燥、渴喜饮冷、身热汗出;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;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
治法:泻热消痞,理气开结。方:大黄黄连泻心汤。

方中大黄泻热消痞开结,黄连清泻胃火。使邪热得除,痞气自消。可酌加银花、蒲公英以助泻热;枳实、厚朴、木香以助行气消痞。若便秘心烦者,加全瓜蒌、栀子;口渴欲饮者,加花粉、连翘。

·饮食停滞0

症状:胃脘痞满,按之尤甚;嗳腐吞酸、恶心呕吐、厌食;大便不调、苔厚腻、脉弦滑。

治法:消食导滞,行气消痞。方药:保和丸。

方中山楂、神曲、莱菔子消食导滞,半夏、陈皮行气开结,茯苓健脾利湿,连翘清热散结,全方共奏消食导滞,行气消痞之效。若食积较重,脘腹胀满者,加枳实、厚朴;食积化热,大便秘结者,加大黄、槟榔;脾虚食积,大便溏薄者,加白术、黄芪。

·痰湿内阻

症状:脘腹痞满,闷塞不舒;胸膈满闷、头重如裹、身重肢倦;恶心呕吐、不思饮食、口淡不渴;小便不利;舌体胖大,边有齿痕;苔白厚腻、脉沉滑。

治法:燥湿化痰,理气宽中。方:二陈汤合平胃散。

方中苍术、半夏燥湿化痰,厚朴、陈皮宽中理气,茯苓、甘草健脾和胃。加前胡、桔梗、枳实以助其化痰理气。若气逆不降,噫气不除者,加旋覆花、代赭石以化痰降逆;胸膈满闷较甚者,加薤白、菖蒲、枳实、瓜蒌以理气宽中;咯痰黄稠、心烦口干者,加黄芩、栀子以清热化痰。

·肝郁气滞

症状:胃脘痞满闷塞、脘腹不舒、胸膈胀满;心烦易怒、喜太息、恶心嗳气、大便不爽;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;苔薄白、脉弦。

治法:疏肝解郁,理气消痞。方药:越鞠丸。

方中香附、川芎疏肝理气,活血解郁;苍术、神曲燥湿健脾,消食除痞;栀子泻火解郁。本方为通治诸郁痞满之剂。若气郁较甚,胀满明显者,加柴胡、郁金、枳壳,或合四逆散以助疏肝理气;气郁化火,口苦咽干者,加龙胆草、川栋子,或合左金丸,以清肝泻火;气虚明显,神疲乏力者,加党参、黄芪。

『虚痞』

·脾胃虚弱

症状:胃脘痞闷、胀满时减;喜温喜按、食少不饥、身倦乏力、少气懒言、大便溏薄;舌质淡、苔薄白、脉沉弱或虚大无力。

治法:健脾益气,升清降浊。方药:补中益气汤。

若痞满较甚,加木香、砂仁、枳实以理气消痞,或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消补兼施。若脾阳虚弱,畏寒怕冷者,加肉桂、附子、吴茱萸;湿浊内盛,苔厚纳呆者,加茯苓、苡仁;水饮停胃,泛吐清水痰涎,加吴茱萸、生姜、半夏。

·兼杂

若属表邪内陷,与食、水、痰相合,或因胃热而过食寒凉,或因寒郁化热而致虚实并见,寒热错杂,而出现心下痞满、按之柔软、喜温喜按、呕恶欲吐、口渴心烦、肠鸣下利、舌质淡红、苔白或黄、脉沉弦者,用半夏泻心汤加减,辛开苦降,寒热并用,补泻兼施。若中虚较甚,则重用炙甘草,有甘草泻心汤之意;若水热互结,心下痞满、干噫食臭、肠鸣下利者,加生姜以化饮,有生姜泻心汤之意。

【现代研究】

·胃痞

宋氏治疗胃痞,常用五法:

1.胃痞壅塞,平调升降。见胃脘滞塞、胸脘满闷、逆气上冲、恶心呕吐、嗳气噫臭,为实痞,用旋覆代赭汤;见胃脘痞满、纳呆、气短、自汗、腹中鸣响、大便溏,为虚痞,用补中益气汤升发脾阳,胃气自转;见食后加剧、空腹则胃饥思食、大便时溏时秘,为虚实夹杂,用调中益气汤补脾健胃,升降并调。

2.久痞不愈,燮理阴阳。见胃脘痞满日久,烧灼、嘈杂、不知饥、身体消瘦、舌红少苔,属阴虚者,用黄精伍党参山药益脾润胃,山楂伍芍药甘草酸甘化阴,佐黄芪、陈皮、砂仁启脾阳,以助运化;见痞满悠悠、晨宽暮急、喜温喜按、面色萎黄、大便清溏、舌淡苔白,属阳虚者,用金匮肾气丸温运助阳。Xie4

3.痞满兼痛,调和气血。胃痞一般是先痞不痛,发展才痛,因初起络脉尚通,后则瘀滞不通。气滞为主者,用砂仁、半夏、香附、枳壳、高良姜等;血瘀为主者,用五灵脂、乳香、没药、延胡索、草果等。

4.痞满纳呆,健脾悦胃。病久常继发厌食纳呆,此非尽是实证,多因虚而发,虚者有在脾在胃之分。在脾者为脾虚无力为胃代行消化,餐后痞满加重。钡餐造影现胃肠张力低下、蠕动缓慢、排空迟缓。其特点为痞满而能食。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紫苏、厚朴等治疗。在胃者多因胃津匮乏,致濡润顺降功能失常,空腹时尚能自全,进餐后糜化濡和之力不胜,致中焦痞满。胃液分析,胃酸分泌水平及消化水平均较低。其特点是不知饥饿、食之无味。治以沙参麦冬汤加炙枇杷叶、石斛、黄精濡养胃腑,配枳实调气机,兼泛酸、口苦、咽干,加大剂生山楂肉以酸制酸兼润胃敛阴。食停之痞,多见于胃痞之初,用二陈汤加大黄、焦三仙、木香行气除滞,消导和胃。

5.寒热痞满,调理肠胃。如湿伤脾阳,又热伤胃阴,可形成寒热错杂之痞满。其常在胃炎的基础上,伴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,钡餐常示肠道激惹现象。临床表现为胃经有热,脾寒下移于肠的上热下寒证。可见胸脘痞塞满闷,与肠鸣漉漉并见;口苦、烦躁、苔黄腻,与腹中冷痛、下利清稀互见;脘膈灼热、欲冷饮,与腹中畏寒、遇冷即泻互见。属胃热肠寒。治宜辛开苦降用半夏泻心汤。若兼呕吐加吴茱萸;腹中雷鸣、呕吐者加生姜;湿热未清加白蔻仁、薏仁、厚朴。

·慢性胃炎

许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,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;肝胃不和型用柴胡疏肝散合黄鹤丹加减;胃阴不足型用沙参麦冬汤加减;脾胃湿热型用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。

慢性浅表性胃炎偏重于脾胃不和,而呈气虚血瘀证候。气愈滞则热愈郁,气愈虚则血愈瘀,互为因果,逐步演变为虚实错杂之证。用萎胃安冲剂(太子参、柴胡、炒黄芩、丹参、制香附、徐长卿等)治疗。

肝胃气滞,结合胃的宜降宜和的生理特点,运用温中和胃,化湿消食理气的胃炎冲剂(檀香、肉桂、细辛、山楂、鸡内金、薏苡仁、木香、乌梅等)治疗。

【转归预后】。

【预防与调摄】。

【结语】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